首页 全部文章正文

英国渐层短毛猫中国动画事业的拓荒者万古蟾的精彩人生-中国电影资料馆

admin 全部文章 2016-08-09 407
中国动画事业的拓荒者万古蟾的精彩人生-中国电影资料馆

万古蟾(1900-1995)
说起万氏兄弟,那可是如雷贯耳,他们是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还是新中国美术电影事业的领头人。大哥万籁鸣金宴竹,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胞弟弟万古蟾首开剪纸动画先河,为中国美术电影增添了一个惹人喜爱的新片种。五弟万超尘主持制造了第一台国产动画摄影架,为中国美术电影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电影人物就是万氏兄弟之一,我国著名的美术电影导演,早期动画片拓荒者之一,也是剪纸片的创造者--万古蟾。
儿时记忆
万古蟾,江苏南京人,原名万嘉祺,字古蟾。他出生在一个没落丝绸商人的家庭里,与万籁鸣是一对孪生兄弟,两人相貌极其相似,小时候他很害羞,只要他们哥俩在一起,都会引来邻居和路人的围观、议论,弄得万古蟾总是东躲西藏的。
因为家中孩子多,所以特别热闹,直到夜晚也是如此,每每这个时候,心灵手巧的妈妈便端着一盏油灯给孩子们“变魔术”,利用油灯的光线,把蚊帐当大幕,在上面不时地变换各种各样的影子,有鸡、狗、马、鹿……,惟妙惟肖的手影把孩子们看得如痴如醉金雄鎔。在妈妈看来就是这么简单的游戏,却深深烙刻在万氏兄弟们幼小的心灵上。他们不光能模仿妈妈,还创作许多自己的新手影。

(手影图)
闲暇的时候,兄弟们还经常去孔夫子庙,这是个许多民间艺人汇聚的地方,有杂耍、跑马、拉洋片、说书唱戏等等。最吸引万氏兄弟的莫过于木偶戏和皮影戏,他们不仅爱看,回家后还爱照着演。万氏兄弟利用家中的硬纸板做人物,桌子当舞台,用一张大白纸做屏幕,油灯作光源,没多久,他们已经可以自己表演《草船借箭》、《猪八戒招亲》等剧目,还吸引了不少附近的小朋友前来观看。
童年的这些美好回忆,像是一粒艺术的种子悄悄地播种在万古蟾幼小的心灵中石笋中学,生根发芽,以至后来他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执著地走上了绘画艺术的道路。
求学之路
与万籁鸣喜好国画不同,万古蟾更偏爱西画,并强烈渴望能系统地学习西画技艺和理论。但此时家中经济情况越来越差翻身道情,只能够勉强维持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惜向亲友借钱,努力满足万古蟾外出求学的愿望,在他19岁那年,万古蟾踏上了去往上海的列车,并于当年顺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仅用两年就完成了学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他又先后在上海大学、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商务印书馆任教。他一边工作、学习,一边帮助家中还债,生活十分辛苦,但这并没有减少他对制作动画片的热情,他与兄弟们利用业余时间一起研究、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25年,万氏兄弟试制动画片初获成果,并获得了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其后兄弟们再接再厉,直到1927年,一部黑白无声动画片《大闹画室》诞生了爱尔兰风笛。据《申报》记载,“该片内容画人与真人合作锁梦楼,滑稽处甚多,令人观后,捧腹不止。”此片曾远销美国放映,并大受赞誉。1930年夏俊娜,万古蟾到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工作,万氏兄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拍摄了第二部动画短片《纸人捣乱记》,并于1931年上映。

《纸人捣乱记》(1930)
革命创作
三十年代,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反帝怒潮高涨。在时代的影响下,万古蟾于1931年后先后转入联华影业公司及明星公司,制作宣传抗日救国的作品。如《同胞速醒》、《精诚团结》、《民族痛史》、《航空救国》等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万古蟾经无锡转赴武汉进入了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三厅所辖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卡通室工作。并参加制作了《抗日歌辑》七辑、《抗战标语》五辑等动画短片。
1940年,万古蟾与万籁鸣一同进入上海新华联合影片公司,成立新华“卡通”部,这期间,万氏兄弟创作出中国第一部、同时也是亚洲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该片长达9000多尺、约80分钟时长饶舜涵,手工画稿近20万张。这部影片民族特色强烈,是一个体现反抗精神的作品,是万古蟾动画艺术风格形成时期的重要代表作磐安人才网。

《铁扇公主》(1941)
剪纸片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怀揣着一腔报国热忱的万古蟾放弃了在香港发展的机会,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缪海梅他想为新中国做事、出力。1956年,万古蟾进入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剪纸片导演。1957年春,经过半年多的考察,在上海美影厂后花园绿茵深处一座红色砖瓦的小洋房里,剪纸片的试制工作正式开始了。万古蟾选择了《猪八戒吃瓜》这个故事许昌县三高,剪纸片的人物设计与其他片种不同,它需要绘制出一个人物“解剖图”,以便制作的时候首先按照这张图把人物的身体、四肢和头部的五官轮廓都描绘底板上,再根据轮廓把它们剪刻下来,涂上颜色,装成关节,这样剪纸人物的身体和四肢就可以活动自如了,利用同样的方法人物的眉目五官也可以作出精致的表情。
刚开始拍摄比较顺利,但影片洗印出来,放映效果却令人沮丧,存在不少问题。经历了第一次失败,万古蟾深感自责混世小术士,就在这时,厂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鼓励,给了万古蟾强大的动力。他认真总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每个细节入手丹青胶囊,严格控制人物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以及运行的轨迹。这次拍摄正值盛夏,摄影机房设在闷热的阁楼上,男人们都赤膊上阵。英国渐层短毛猫全组日夜奋战坦克鸭嘴鱼,几乎都睡在机器旁,随时听候调遣。影片终于在1958年9月完成,片长2本,中国第一部彩色剪纸片《猪八戒吃瓜》宣告诞生。该片不但具有民间艺术趣味,也为创造美术电影新片种开了先河陈公台,紧接着折纸片、水墨动画片相继诞生,中国美术电影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猪八戒吃西瓜》(1958)
勇攀高峰
此后,万古蟾又陆续导演完成了《渔童》(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济公斗蟋蟀》、《金猴降妖》、《人参娃娃》(获第一届亚历山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等片。1963年,他与钱运达合导了剪纸片《金色的海螺》,人物造型完美,富于个性特征,背景设计线条明晰,色彩和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标志着他的剪纸片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第三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卢蒙巴奖”。
对于剪纸片能够成功,并被广大观众尤其是儿童所喜爱,万古蟾感到极大的欣慰。他在回顾自己几十年坎坷地艺术生涯时曾说:“只有在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的片种--剪纸片才能在美术电影园地里含苞怒放,争妍斗艳女王进化论,又可为儿童们增加一份精神食粮,并了却我多年的夙愿”。
参考文献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 编纂 凯撒贝利亚,中国电影出版社营造法原,《中国电影家列传(第二集)》,1982.05
傅红星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影片大典》(动画卷),2012.04
张骏祥、程季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电影大辞典》,1995.10
-END-
栏目编辑 | 徐晓雯 责任编辑 |李婉娇 陈思润

扫码关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联盟影讯、活动预告、购票渠道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