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文章正文

蓝龙中国历史的雅利安人之:吐火罗与大月氏(四)-xxinwei

admin 全部文章 2016-08-03 447
中国历史的雅利安人之:吐火罗与大月氏(四)-xxinwei蓝龙聚派招聘网
简要回顾一下我们过去所说的内容:当在焉耆和龟兹发现的古代未知文字被认为是“吐火罗文”之后,学者就开始为这些文字寻找主人。于是,古罗马历史地理学者斯特拉波《地理》中的记载被人们发现,在公元前200年到100年这个时间段里,陈凯师有吐火罗等四个部落入侵了希腊人控制的中亚巴克特里亚,赶走了希腊人。学者认为,吐火罗文的所有者就是这个吐火罗部落。翻看中国史书,很容易发现这件入侵的起因,就是匈奴杀月氏王,赶走月氏人,而与月氏人有仇的乌孙又在匈奴的帮助下进一步打击月氏,把月氏赶到了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这件事情因为有张骞的亲身经历和实地考察,而证据确凿。那么,一些学者自然而然的把月氏人认为就是吐火罗人。但是,反对者认为吐火罗人并不是月氏人,主要原因是吐火罗短暂出现之后就迅速被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取代,而消失在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历史记录中长达500年,而大月氏贵霜崩溃之后呢,他们又再次出现在历史中,可见二者绝非一家。而且,月氏人生活在史记记载的“敦煌祁连间”,距离吐火罗文发现地新疆中部地域遥远,也不可能是一回事。而中国学者林梅村从吐火罗文字中的“klyom”和它的业格“klyomant”中得出结论诸韵颖,这就是中国历史中的“昆仑”和“祁连”山。而他们所指的都是天山东部,因而月氏人的国土也就包括了从甘肃西部到新疆东部的广大地区。而这个地区恰恰包含了吐火罗文的发现地。而根据英国学者亨宁的学说,吐火罗文的拥有者是公元前2000年迁徙到新疆东部的古提人,而这种观点在随后小河墓地的考古发现中获得了印证,“小河美女“的年纪为3800岁,与亨宁的推断相符。那么中文中出现极早的昆仑山源自吐火罗文的音译时代上也没问题。到了西汉的时候,月氏人被匈奴所逐,跑到了中亚,剩下一部分老弱走不掉,“保南山羌”。这些人号“小月氏”徐寿兰 。而小月氏被稍晚出生在西域的高僧鸠摩罗什说成是“吐火罗”,而在敦煌发现的《敦煌遗书》标记为焉耆。而焉耆正是吐火罗A语言的发现之地。现在正反两种观点都摆在面前,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我们何去何从呢?上一部分的时候,有盆友跟帖提到了余太山先生的观点,LZ在这里介绍下余先生的看法。余太山先生为了调和这种矛盾,对这个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藕饼的做法,月氏居其地。”——《汉书.张骞传》这段记录讲得是匈奴老上单于攻击月氏,杀月氏王把他的头做成饮器那一次战争。这一次,月氏人被匈奴从天山东部赶到了天山西部。此后,乌孙在匈奴的支持下又一次攻击月氏,把月氏赶到了中亚地区。我们这里只说这第一次攻击。从地形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月氏人是被赶到了伊犁河谷地区。而这里,原来是塞人的居住地。这里涉及到一个在世界历史上影响广泛的民族塞种,他们被认为就是雅利安人在俄罗斯草原和中亚的后裔。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同样影响深远,众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有他们的影子,关于塞种人,我们在下一篇中要专门介绍,这里不多谈。我们再说月氏人赶走了塞种人,霸占了他们的土地,伊犁河谷。而“塞人南走远徙”。余太山认为,这些“南走远徙”的“塞人”就是入侵巴克特里亚的吐火罗四部落。月氏人赶走希腊人的行动是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式的间接动作,不是直接行为。LZ这里并不赞同余太山先生的观点,主要理由是下面这段话:“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扁鹊投石,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女城主直虎 ,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实录阿部定。”——《史记?大宛列传》这些文字应该来源于张骞的实地考察报告,我们知道,原始的雅利安人是游牧部落,而余太山所认为的“塞人”也是游牧部落,斯特拉波所说的吐火罗四部也是游牧部落。但是张骞描述的大夏,是城市居民。关于匈奴老上单于攻打月氏,杀月氏王,这件事情的发生时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录,学界争议很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从老上单于啥月氏王,到乌孙在匈奴人的帮助下把月氏赶到中亚,前后时间最多不会超过半个世纪,而按照余太山自己的说法,这个时间前后只有十几年。而我们想想,这样短的时间,塞人就从游牧民族变成了城市居民,“其俗土著”还“善锱铢”,而且游牧民族在历史上一项以彪悍著称啊,怎么会这么短的时间就“民弱畏战”呢?完全说不过去。为此,LZ对这个问题要提出偶滴看法。在此之前,我们要先从“月氏”一词的发音说起,“月氏”到底怎么读,到现在还没有定论啊,⊙﹏⊙b汗。记得中学历史,讲到大月氏的时候,有几点记忆印象很深,开始感觉是一个女人的名字,经常被人欺负,也很像一个女性化的民族。后来发现这个女性的名字居然有一个狗血的发音——大肉汁。直到最近两年,LZ对这个问题再次发生兴趣,翻到到外文材料,发现都会被拼作:“The Great YueZhi”。于是LZ重新翻阅词典,发现现在的主流发音已经不知从何时开始,悄然改为:“越之”了。但是呢,LZ跟不少历史学者探讨问题的时候,都会被善意的纠正一下:这个不念“越之”,而读作“肉汁”。那么,到底“月氏”,该怎么读呢?LZ要列举三派观点:“越是”派,“越之”派和“肉汁”派。估计能够坚持看到这里的盆友,无论如何不会吧“月氏”的“氏”字按照正常发音读作“是”。但是居然还有一派是“越是”派,这不是没文化吗?但是确实有,而且观点很奇妙,主要是可爱的老外盆友这么认为。如今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在牵扯到异族名称的时候不能望文生义,那只代表读音,但是老外盆友深深记住了偶们汉字是表意文字,要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于是月氏,变成了“moon clan”月亮氏族,多么浪漫啊,为什么他们会这么理解呢?因为他们看到月氏在中国历史上和乌孙是绑定关系,他们生活在一起沁人心脾造句,都在“敦煌祁连间”,彼此有着复杂的爱恨情仇关系,于是老外发挥想象,把他们当做了一对“恋人”,乌孙是“sun clan”,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认为呢,大家看看乌孙的汉语拼音就明白了“wusun”,有一个“sun”不是?哈哈,这个时候老外奉行了双重标准,“月氏”就要按照字义来解释,而到“乌孙”,则按照发音,还不是汉语的发音,而是英文的发音,真是服了这帮山寨汉学家了⊙﹏⊙b汗。说完老外的笑话,我们言归正传,看看“月氏”到底怎么读,“氏”字,我们就不讨论了,历代注释和佐证都说得很明白沈阳到熊岳,读作“支”字是没问题的。那么“月”该怎么读呢?“越之”派认为刘万鑫,月字在《史记》、《汉书》中没有特意注明,应该遵从本来读音,月通肉,除了部首之外,没有类似用法,发音也相去甚远。归根结底,谬误源于九三学社创始人张西曼先生,他仅仅通过北宋释适之的《金壶字考》,就断定月字读作肉,考证太过简单没有根据,但是却影响巨大,实在是误人子弟,谬种流传……而越之派的重要佐证,其实是汉语其他古书中的“禺知”一词,我们之前提到过:《管子》多次介绍说玉产自月氏附近的山,《国畜篇》说:“玉起于禺氏”,《地数篇》“夫玉起于牛氏之边山”;《轻重乙篇》说:“玉出于禺氏之旁山’。而根据王国维的考证,禺知,牛氏,都指月氏。“禺知”、“月氏”读音很像吧,“禺”,变作“月”没有问题啊,何必多次一举,还月通肉,实在是没事找事,多此一举。而LZ认为,所谓的“月通肉”确实证据不充分,但是错误的论证也不一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可能就是歪打正着吧。我们来看看越之派的重要佐证“禺知”怎么读,“禺”一字确实可以读作“鱼”或者“玉”米赚电脑版,但是,这个“禺”字古书中还是“偶”的通假字啊,读作“偶”陈民亮。那么如果是“偶知”的话,这个证据不就有利于“肉汁派”了吗?所以,越之派的重要证据“禺知”,其实是不成立的。我们只有再看看其他证据,我们刚才提到的古书中“禺知”还有另一个拼法,“牛氏”,这个跟“越之”和“肉汁”都相去甚远,这里我们不能按照现在的发音来解释了,要考察“牛”古音,按照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的研究,牛字的古音是“ngiou”,类似于“尼偶”。那么这个读音无疑是偏向“肉汁”派的。如果这个佐证不够充分的话,我们再举一个旁证。我们知道春秋时代的秦国长期处于对异族作战的第一线,而众多异族部落中,经常提到一个部落一个叫做“绵诸”,《史记?卷十五冰山奶爸?六国年表》中,秦厉共公“六年,义渠来赂。绵诸乞援”。而这个“绵诸”在另一些地方被写成“繇诸”大谷打工,而学者考证他们都是“月氏”。我们看看“繇诸”的发音,是不是和“肉汁”很相似呢。一种观点认为,“月”的古音就类似“牛”的古音,读作“ngod”。如此看来,“月氏”的确切读法应该是“肉汁”了。知道“月氏”的读法我是法医,我们再回头看看罗马人斯特拉波在公元前一世纪所作的描述:“从希腊人那里夺取了巴克特里亚的是最著名的游牧部落。我说的这些游牧部落是Asii、帕色阿尼(Pasiani)、吐火罗(Tochari)和塞伽罗里(Sacarauli),他们都来自遥远的锡尔河彼岸,与塞种及索格底亚那毗连的地区,这里曾经被塞种占据过。”我们在看另一段古罗马记录,这段记录来源于庞培?特罗古斯(Pompeius Trogus),他是古罗马屋大维时期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学家。他写了一部长达44卷以记载罗马以外世界的历史为主要内容的通史著作——《腓利史》。因为这部巨著,特罗古斯被西方列为四大拉丁文历史学家之一。《腓利史》(Historiae Philippicae)成书两个世纪以后,修辞学家查士丁(M.Iunianus Justinus)进行摘录、删减和压缩,写成了《腓利史概要》(Epitoma Historiarum Philippicarum)。此后,查士丁的《概要》广为流传,而特罗古斯的原书却逐渐失传,最后只剩下了各卷的《前言》和保存在他人著作中的一些残篇。在查士丁的《腓力史摘要》里面有这样一段话:“Asiani是吐火罗的王族(reges Thocaroram Asiani)”。而这个“Asiani”指的就是斯特拉波所说的“Asii”。LZ认为,这个“Asii”(阿斯一)就是“月氏”(音肉汁),的西方音译。而庞培?特罗古斯的说法也证实了这一点,因为“Asii”是,吐火罗人的王族。我们知道,古代的大型游牧部落其实都是部落联盟,其中会有很多分支。我们想想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发迹史,先后吞并了扎木合的扎搭阑部落、王汗的克烈部还有塔阳汗的乃蛮部,又有投诚的汪古部,从而统一了蒙古各部。其中克烈部、乃蛮部和汪古部都是信仰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中国人称为景教的突厥部落。而成吉思汗统一各部之后,他们都成了蒙古部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草原民族的特点,强大的势力必然是以部落联盟形式存在的,而月氏人也应是如此。除此以外,我们结合亨宁的观点来参考,如果再公元前2000年,古提人和“tukri”的部落联盟就存在的话,如果古提就是月氏,那么他们之间的缔约关系就历史久远,而tukri相当于月氏部落的隐性基因。这样一切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吐火罗部生活在月氏控制的天山东部,而对外统称为月氏,所以中国人的历史中,只知道有月氏而不知道有吐火罗,随着匈奴的强大,月氏人被匈奴驱逐出天山东麓,大月氏和小月氏分离,不能随大月氏迁徙的留在原地成为小月氏,而同样一部分吐火罗也留在当地,渐渐与小月氏合流,但是他们的语言却保留下来。当地人似乎很清楚这里面的奥秘,所以在龟兹出生的鸠摩罗什会把吐火罗称为小月氏。而中国历代史书则被敦煌祁连间的对月氏人的传统误解误导了,认为生活在今天青海祁连山的羌人是小月氏,错误延续了两千年。而吐火罗随大月氏西迁,攻入希腊人殖民地巴克特里亚的吐火罗部出现在西方历史中,但是贵霜帝国的建立再次让他们的名字变成隐性基因,而随着贵霜帝国的崩溃,这个千年隐形的部落浮出水面,进入中国人的史书之中。对于吐火罗人种的看法,从吐火罗语到小河墓地干尸,古代印欧雅利安人没有异议。小河墓地及附近发现的印欧人种干尸分析,他们的父系具有“r1a1”的雅利安单倍类群基因特征。但是对于月氏人的人种,历来争议很多,LZ发现,认为月氏人是羌人的观点,证据基本都被“敦煌祁连间”这个概念误导,而把月氏人与黄种人——羌人等同。我们这里LZ想用证据说话,在曾经的贵霜帝国首都,古代的犍陀罗,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发现了大量的贵霜钱币,还有犍陀罗艺术的佛教造像,我们来看看这些贵霜王室的长相,大家自己看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吧。
贵霜钱币之丘就却(Kujula Kadphises)

贵霜钱币之阎膏珍(Vima Kadphises)

迦腻色迦一世(Kanishka I)

贵霜武士像
1981年冬,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南部的一位村民在远离村庄的戈壁滩上挖凿坎儿井时,刨开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新疆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洋海古墓被发现。根据墓葬的密度,考古学者估计,到目前被盗和已抢救性挖掘的墓葬在1100座左右,没有挖掘的还有千座以上。早期墓葬距今3000年上下,晚的也距今2000年以上,其使用时间跨度竟达千年。各方专家在解读了洋海的丰富遗存信息后,还原了一幅古洋海人的迁徙定居图:大约在3500年前,从目前新疆的西北边或者是从北部阿拉泰地区迁徙来一支游牧民族,到达吐鲁番盆地后,适宜的生存环境使这支人定居下来。这个地方的夏天非常炎热,于是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北边天山里放牧;冬天山里很冷,到雪大草枯的时候,他们就把牛羊又赶下山,生活在温暖的盆地里。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开始随着农业的传入定居农耕。从洋海出土的大量头骨分析,他们深目高鼻,高加索人种所占比例更多一些,也可能跟楼兰地区的小河墓地人种上存在某些联系。从洋海人的游牧特性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墓葬年代看,他们很可能就是中国古代民族——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