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绘本最缺什么?从业10年资深编辑的答案引人深思-谷声熊童书研究所
| 对话儿童内容产业人 第16期 |
本期对话者
接力出版社婴幼分社社长
唐玲
如果问童书圈讨论最高频的话题是什么,非原创绘本莫属绿茸线蛇。
谷声熊童书研究所一直很想和一位原创绘本编辑聊聊,从“一线”角度看如今的原创市场。
但我们发现,要找到一位资深的原创绘本编辑,不是件容易的事。(摊手)
很多从业多年的“老兵”,都没有操盘原创绘本的经验——也许,这也正反映了原创市场的一些问题。
最后,我们找到了接力出版社婴幼分社社长,唐玲。
唐玲,接力出版社婴幼分社社长,资深童书编辑,曾编辑《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巴巴爸爸”、“第一次发现”等图书,2015年开始参与策划原创绘本。
2008年入行的唐玲,已经拥有10年一线编辑经验,从最初编辑引进绘本,到带领团队尝试原创绘本,目前,唐玲和她的团队,已经推出了10本原创作品。
包括《不要和青蛙一起跳绳》《乌龟一家去看波风一族海》《外婆变成了老娃娃》《走出森林的小红帽》《萤火虫女孩》《驯鹿人的孩子》《 鄂温克的驼鹿》《山溪唱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仙女花开》。
接力出版社目前交出的原创绘本成绩单
这其中,既有和彭懿、殷健灵、黑鹤等大家合作的作品,也有九儿、张宁、韩煦等新生代创作者的佳作。
唐玲觉得,这个成绩,不算太好,但在原创绘本刚刚起步,编辑、作者都在成长与磨合的今天,这算是她们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啃下来的结果。
面对我们抛出的问题“中国原创绘本最缺什么”,唐玲果断回答:好的故事和创意,大多数时候,我觉得就是在读一篇小童话。
但她又谨慎地加上一句:当然这是从我编辑的角度,也许,对于作家或画家来说,他们会觉得没有遇上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撑他们的编辑。
唐玲觉得,原创绘本的创作就是编辑、作家、画家三个人的工作,
“只有彼此成熟与高度信任,才是这个产业能够前进的基础。”
以下,是谷声熊童书研究所和唐玲的对话。
G-谷声熊童书研究所
T-唐玲
文字出身的编辑
也可以给画家支撑
G-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本?
T-我是北师大儿童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的方向就是图画书。我们这个专业的人,不是当老师,就是做童书编辑,我2008年毕业之后到了接力,在低幼编辑部。
我刚到接力的时候,儿童文学还特别强势,社会上一说童书,就是儿童文学,社里儿童文学的板块也非常大。
婴幼图书呢,刚刚起步,我们低幼编辑部成立也才一年多,只有3个人。
G-现在呢?
T-现在我们已经变成了婴幼分社,有十五六个编辑,下面还设有婴幼文学、启蒙认知、经典动漫、尤斯伯恩4个编辑部,2016年的发货码洋有2个多亿。
G-您做了10年的绘本编辑,在您眼里,这10年绘本市场有什么变化?
T-《活了100万次的猫》就很能说明市场的变化。这本书是我们总编辑选的,但是发行全都反对,说一本书全是图没什么字肯定卖不掉,还是在总编辑很强势的坚持下才出版。2004年出的时候,印了1万册,库存了5000多册,一两年都没有动静。
《活了100万次的猫》早已公认为一代经典
到2006年的时候,就有很多阅读推广人来推广图画书这个概念,之后这本书的销量就慢慢好起来。到2008年,一年能卖个一两万册,到了2010年、2011年,一年能卖个三四万册,现在是一年30多万册马兰矿贴吧。
我想大部分出版社都是这样,从谨慎地观望,试水做几本,然后慢慢发现这个市场越来越好,结果就一窝蜂的进来了。不都说580多家出版社,有530多家涉及童书嘛西江夜行!
我们现在参加书展,会发现但凡有一本书看上去还行,都没有到特别好的程度,一去问,中文简体版权都售出了。
然后版权费也在水涨船高,我刚入行的时候,一本图画书的版权费也就是一两千美金,到现在,尤其是得过大奖的书,起拍价就是一两万美金,后面还有三四轮竞价。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2015年我们开始做原创图画书了。
G-2015年到现在,你们一共做了多少本?
T-别人总觉得我们出了很多原创图画书,但其实我们两三年时间,就做了10本,比如《不要和青蛙跳绳》、《乌龟一家去看海》、《走过森林的小红帽》、《萤火虫的女孩》等。
但是每一本都重印了,大部分都输出了版权,很多也得了奖。我知道很多出版公司做原创,首印就是三五千册,而我们起印都是1万册以上。
这个成绩不能算很好,但是在当下我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一个状态吧!
G-您觉得国内有能力做原创绘本的出版机构或编辑有多少松雷中学?
T-这个还真不太好说,像我们接力内部,做原创图画书的编辑有六七位。
我关注的,蒲蒲兰、信谊、明天、海燕、中少、中福会、天天、新疆青少出的原创挺多的,还有蒲公英、21世纪、浙少、北科等,也在做原创,杂志社里面有《东方娃娃》,周翔老师那边那个团队。小活字是引进和原创都有,但是他们的速度更慢了,据我所知他们就两三个编辑,其实做一本图画书的过程是很长的枪神传奇。
还有一些,原来其实也不做图画书,甚至连引进也做得少、基本上就是纯文学的出版机构,居然一上来就直接做原创图画书,这个我觉得挺惊讶的明知故爱。
G-是不是做原创必须要经过做引进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T-这个倒不一定,如果你长期关注研究图画书,即便没有做过引进,也是可以来做原创的。
当然你有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历练一下挺好的。
G-在做引进的过程中,带给后来做原创最有价值的经验是什么?
T-拿到一本书,编辑会去揣摩,分析,为什么这本书能得奖,为什么这本书特别受欢迎,姜一郎封面是怎么设计的,字体是怎么变化的,创意、构图是怎么样的。
在把书本土化的过程中,他又会去想跟本土的文化有哪些差异,怎么更适应中国孩子的阅读心理、阅读环境。
就是这个揣摩的过程,会让一个编辑成长。
G-做一本原创绘本,也是要考虑这些问题吗?
T-做原创是三个人的工作,一个作家、一个画家和一个编辑。
作家有自己的风格,画家也是一样的,怎么让大家的意见协调沟通一致,就靠编辑的工作。
尤其像我这样是学文学出身、更偏文字的编辑,要跟画家讨论画的风格、怎么分镜,你必须有足够的把握和底气,不然你跟他的沟通就会处于不对等。
G-但是做编辑的,大多数都是文字出身,怎么提高自己的视觉能力呢?
T-这确实是很多图画书编辑忐忑的一个问题。有一次我也是拿这个问题请教资深图画书编辑、也是原创图画书画家周翔老师,他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
他说图画书不是去欣赏单幅插图,是用连续画面去讲故事,作为编辑,最重要的是用文学的眼光去看画面情绪,表达是否连贯、充沛,而这正是学文学的人应该最擅长的,也是编辑对画家最重要的帮助。
G-在做原创绘本的过程中,编辑像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大清花饺子?
T-有人形容像是编导或者导演之类,但是我觉得,书当然是作家的作品,是画家的作品,它也是编辑的作品,因为有你的一些坚持,这本书也许改变了一种面貌,或者因为你的一些意见,能够决定一本书的方向。
没有哪一位作者
能代表原创绘本的最高水平
G-您有没有过因为坚持而让一本书呈现不同样貌的经历?
T-在做《不要和青蛙一起跳绳》的时候,最开始彭懿老师交给我稿子的时候,名字还叫《星期三妈妈》。拿到稿子后,我们编辑团队始终觉得好像哪里有点别扭,跟画家九儿讨论的时候,她也觉得不是很顺。
所以我们就跟九儿一起修改了这个故事,增加了一个跟青蛙跳绳的结尾,还起了一个名字叫《不要和青蛙跳绳》。
改完以后我们非常忐忑,因为彭懿老师也是特别知名的作者,多少人是看着他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成了图画书编辑。
后来在上海书展上,我们跟九儿一起拿着稿子去彭老师家里,说彭老师我们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听完彭懿老师问:“这个故事很熟,这谁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彭老师的一种幽默的表达。好在彭懿老师也觉得改得很好,后来他讲课,都会讲这个例子。他说这本书原来不是这样,编辑跟画家一起帮我改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G-我想起《亲爱的天才》里厄苏拉写给作家的信件,感觉她作为一个编辑,就像掌控一切的女皇,但您刚才讲述的故事,编辑其实也很小心翼翼。这是不是这也反映了国内原创绘本的现状,就是无论是哪一方,都没有绝对的权威?
T-你能说现在哪一位作者就是代表了中国图画书的最高水平吗?很难说,大家的原创作品都比较少。画家也是一样,他可能原来是画插画或者做平面设计的,也没有出版过几个作品。然后编辑也是,原来做引进,现在来开始做原创。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互相砥砺学习、摸索成长瑟兰迪斯。你说让我们编辑摆出女王的姿态,一个是做不到,然后也确实是我们能从作者画家身上学到很多。
G-您觉得这个状态未来会慢慢改变吗?
T-我觉得短期内应该还是这样吧,因为大家都是在成熟的过程中,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
像彭懿老师,他做原创图画书的尝试还是比较多的,但他也就固定跟几家出版社合作。你问他理由是什么,他会说没有那么多成熟的编辑团队能跟我合作。
G-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和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来合作,类似《不要和青蛙跳绳》那样的操作?
T-我们开始做图画书的时候,我跟我的搭档商量的就是,不以名家为目标来做图画书,而是看作品适不适合做成图画书。
《乌龟一家去看海》的作者张宁完全就是一个素人,她是一个全职妈妈,学的也是石油专业,完全跟图画书不搭嘎的一个人。她当时投过来的稿子是布艺的,虽然故事并不成熟,但是我们觉得她这个创作形式非常独特,而且我们可以跟她一起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乌龟一家去看海》获得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她是新人,我们当时也是新人,大概磨合了两年多这本书才出来。这本书也得了很多奖项,包括大家都认为比较权威的丰子恺奖。
我们后面做的《走出森林的小红帽》,作者韩煦也不是名家,她只是博洛尼亚大学学插画的学生,在博洛尼亚书展上把稿件交给我们,我们一看,就觉得可以出版。
《走出森林的小红帽》入围第五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海外版权已输出至多个国家
而且老实说,名家写过来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图画书,而且有时候跟名家沟通的难度会更大。
图画书的创作
和任何形式的创作不一样
G-但是现在市场上的原创图画书青岛潮汐表,占多数的还是名家创作的吧?
T-确实越来越多原来写文学作品的老师们,全都纷纷写图画书了。
这个怎么说呢,有的我觉得是顺理成章,像彭懿老师,他很早就研究和推广图画书了,但也是十几年之后才出了他的第一本图画书《妖怪山》。但是有一些老师,你可以看到他原来从来没有写过的图画书,甚至可能都没有读过几本,也出了图画书小僧空空。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说,他觉得出版新人新作,需要比较大的成本去宣传,而名家呢,随便出一本,总会有一些粉丝、读者会去买单。
但其实我们看了一些原创图画书,它只是有了图画书的样子,那个故事还是个童话故事,普通的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图画书的故事。
G-图画书的故事和儿童文学,有什么区别?
T-就像周翔老师说的,图画书最大的秘密在哪里?在前一页跟后一页的这个翻页的动作里。
所以我是觉得,图画书它是有一个自己讲述的节奏的,我从前面一页翻到下一页的时候,我要有那种翻页的期待,翻页的惊喜。
G-作者投稿过来的作品,通常都能达到翻页的惊喜吗?
T-大家看到图画书第一个反应就是图多字少,那还不容易嘛,我把它截成一段一段。但是其实翻页当中有没有惊喜,翻页是不是应该这样设计,没有考虑。
所以我说有好多作家投稿的时候,虽然他已经分好段落,但是那样就是合理的吗?其实不一定。
G-你们要求作者重新写这个故事,是要求他按照已经设置设计好的翻页改写,还是只要求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T-重写故事,就是把所有想要描绘、要表达的故事,完整写出来,完了我们再去考虑故事怎么进行分镜。
G-现在你们做原创图画书,投稿的比较多,还是约稿的比较多?
T-我们特别欢迎大家投稿,收到的稿件也非常多,但最终能被采纳或是出版的比例很低,所以还是主动约稿的多。
我们社最近办了一个婴幼儿文学奖“金波幼儿文学奖”,幼儿文学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办的幼儿文学评奖里边,各种题材都有的,既有童话又有童诗、散文、图画书,所以我们就多了一个来稿源的方式。
G-您觉得未来原创图画书的作者更多会是什么样的人?
T-不管他从前是做什么的,是素人也好,还是作家画家也好,他需要对图画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那就是图画书是不同于以往的创作经验的。
但是国外有很多年轻的作者,一出手就特别好。为什么?因为他们是读图画书长大的,创作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G-所以不是有一种说法,原创图画书要真正兴盛起来,是要等到从小读图画书的一代人长大,您认同这个说法吗八极武神?
T-是得有这样一个过程。你看今天很多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他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写32页或者48页,还有翻页为什么要这样,结尾为什么要这么处理。他需要一个重新认识,跟他以往的写作经验做区分。
可是对于读图画书长大的创作者而言,他不用去考虑这些,也没有这种障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店盈易。
G-您觉得现在图画书最缺什么?好的故事,好的表达,还是好的画面?
T-从我编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没有特别出彩的故事和创意,大多数时候我觉得就是读了一个小童话。
当然,可能从作家的角度看,他会觉得没有可信赖的编辑团队。
G-画家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吗?
T-中国画得好的画家也很多,只是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你会觉得他们跟作家的问题是一样的。特别是过去一直从事文学作品里插图的画家,用图画去讲故事的那个能力是需要去提升的。
G-国外比较成熟的童书出版社,做一本原创图画书,周期大概多长螨虫治疗?
T-不一定,但是如果作家的稿子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画家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那样的话就会快。当然如果出版社也要去挖掘新人跟新人合作,那也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
之前我去听《阿莫的生病日》的编辑的讲座,他说他从来不让他的作家和画家见面交流,作家交了稿以后,他觉得这个状态是适合做图画书的,就直接把稿子给到画家,然后画家可能跟他有一些交流,但是从来不跟作家有任何交流。
G-这种状态应该是作家和画家都对编辑高度信任。
T-对,创作一本图画书,编辑、作家、画家三个人的高度配合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但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我们三方都处在摸索的过程当中,还达不到那样的信任关系。
G-但未来的趋势一定如此吧?
T-是的,彼此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信任,这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编辑其实是跟作者一起成长的。
-END-
谷声熊童书研究所深度对话
儿童内容产业者
/童书创作人/
刘良鹏
/童书出版人/
猿渡静子 王菲菲 唐亚明
刘亚杨芳州郝广才
黄晓燕陈小齐
/童书翻译、版权人/
王星
/阅读机构/
俞富良
/亲子媒体/
三川玲丹妈
/阅读推广人/
杨政
龚晗倩
如果你也是儿童内容产业从业者
或者特别关注国内外儿童内容产业的发展
欢迎投稿巴泽特,欢迎推荐采访人
微信联系 小巷 xw747395632
还有,
记得关注谷声熊童书研究所哦~
▼
| 对话儿童内容产业人 第16期 |
本期对话者
接力出版社婴幼分社社长
唐玲
如果问童书圈讨论最高频的话题是什么,非原创绘本莫属绿茸线蛇。
谷声熊童书研究所一直很想和一位原创绘本编辑聊聊,从“一线”角度看如今的原创市场。
但我们发现,要找到一位资深的原创绘本编辑,不是件容易的事。(摊手)
很多从业多年的“老兵”,都没有操盘原创绘本的经验——也许,这也正反映了原创市场的一些问题。
最后,我们找到了接力出版社婴幼分社社长,唐玲。
唐玲,接力出版社婴幼分社社长,资深童书编辑,曾编辑《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巴巴爸爸”、“第一次发现”等图书,2015年开始参与策划原创绘本。
2008年入行的唐玲,已经拥有10年一线编辑经验,从最初编辑引进绘本,到带领团队尝试原创绘本,目前,唐玲和她的团队,已经推出了10本原创作品。
包括《不要和青蛙一起跳绳》《乌龟一家去看波风一族海》《外婆变成了老娃娃》《走出森林的小红帽》《萤火虫女孩》《驯鹿人的孩子》《 鄂温克的驼鹿》《山溪唱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仙女花开》。
接力出版社目前交出的原创绘本成绩单
这其中,既有和彭懿、殷健灵、黑鹤等大家合作的作品,也有九儿、张宁、韩煦等新生代创作者的佳作。
唐玲觉得,这个成绩,不算太好,但在原创绘本刚刚起步,编辑、作者都在成长与磨合的今天,这算是她们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啃下来的结果。
面对我们抛出的问题“中国原创绘本最缺什么”,唐玲果断回答:好的故事和创意,大多数时候,我觉得就是在读一篇小童话。
但她又谨慎地加上一句:当然这是从我编辑的角度,也许,对于作家或画家来说,他们会觉得没有遇上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撑他们的编辑。
唐玲觉得,原创绘本的创作就是编辑、作家、画家三个人的工作,
“只有彼此成熟与高度信任,才是这个产业能够前进的基础。”
以下,是谷声熊童书研究所和唐玲的对话。
G-谷声熊童书研究所
T-唐玲
文字出身的编辑
也可以给画家支撑
G-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本?
T-我是北师大儿童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的方向就是图画书。我们这个专业的人,不是当老师,就是做童书编辑,我2008年毕业之后到了接力,在低幼编辑部。
我刚到接力的时候,儿童文学还特别强势,社会上一说童书,就是儿童文学,社里儿童文学的板块也非常大。
婴幼图书呢,刚刚起步,我们低幼编辑部成立也才一年多,只有3个人。
G-现在呢?
T-现在我们已经变成了婴幼分社,有十五六个编辑,下面还设有婴幼文学、启蒙认知、经典动漫、尤斯伯恩4个编辑部,2016年的发货码洋有2个多亿。
G-您做了10年的绘本编辑,在您眼里,这10年绘本市场有什么变化?
T-《活了100万次的猫》就很能说明市场的变化。这本书是我们总编辑选的,但是发行全都反对,说一本书全是图没什么字肯定卖不掉,还是在总编辑很强势的坚持下才出版。2004年出的时候,印了1万册,库存了5000多册,一两年都没有动静。
《活了100万次的猫》早已公认为一代经典
到2006年的时候,就有很多阅读推广人来推广图画书这个概念,之后这本书的销量就慢慢好起来。到2008年,一年能卖个一两万册,到了2010年、2011年,一年能卖个三四万册,现在是一年30多万册马兰矿贴吧。
我想大部分出版社都是这样,从谨慎地观望,试水做几本,然后慢慢发现这个市场越来越好,结果就一窝蜂的进来了。不都说580多家出版社,有530多家涉及童书嘛西江夜行!
我们现在参加书展,会发现但凡有一本书看上去还行,都没有到特别好的程度,一去问,中文简体版权都售出了。
然后版权费也在水涨船高,我刚入行的时候,一本图画书的版权费也就是一两千美金,到现在,尤其是得过大奖的书,起拍价就是一两万美金,后面还有三四轮竞价。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2015年我们开始做原创图画书了。
G-2015年到现在,你们一共做了多少本?
T-别人总觉得我们出了很多原创图画书,但其实我们两三年时间,就做了10本,比如《不要和青蛙跳绳》、《乌龟一家去看海》、《走过森林的小红帽》、《萤火虫的女孩》等。
但是每一本都重印了,大部分都输出了版权,很多也得了奖。我知道很多出版公司做原创,首印就是三五千册,而我们起印都是1万册以上。
这个成绩不能算很好,但是在当下我们自己能够做到的一个状态吧!
G-您觉得国内有能力做原创绘本的出版机构或编辑有多少松雷中学?
T-这个还真不太好说,像我们接力内部,做原创图画书的编辑有六七位。
我关注的,蒲蒲兰、信谊、明天、海燕、中少、中福会、天天、新疆青少出的原创挺多的,还有蒲公英、21世纪、浙少、北科等,也在做原创,杂志社里面有《东方娃娃》,周翔老师那边那个团队。小活字是引进和原创都有,但是他们的速度更慢了,据我所知他们就两三个编辑,其实做一本图画书的过程是很长的枪神传奇。
还有一些,原来其实也不做图画书,甚至连引进也做得少、基本上就是纯文学的出版机构,居然一上来就直接做原创图画书,这个我觉得挺惊讶的明知故爱。
G-是不是做原创必须要经过做引进这样一个学习过程?
T-这个倒不一定,如果你长期关注研究图画书,即便没有做过引进,也是可以来做原创的。
当然你有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历练一下挺好的。
G-在做引进的过程中,带给后来做原创最有价值的经验是什么?
T-拿到一本书,编辑会去揣摩,分析,为什么这本书能得奖,为什么这本书特别受欢迎,姜一郎封面是怎么设计的,字体是怎么变化的,创意、构图是怎么样的。
在把书本土化的过程中,他又会去想跟本土的文化有哪些差异,怎么更适应中国孩子的阅读心理、阅读环境。
就是这个揣摩的过程,会让一个编辑成长。
G-做一本原创绘本,也是要考虑这些问题吗?
T-做原创是三个人的工作,一个作家、一个画家和一个编辑。
作家有自己的风格,画家也是一样的,怎么让大家的意见协调沟通一致,就靠编辑的工作。
尤其像我这样是学文学出身、更偏文字的编辑,要跟画家讨论画的风格、怎么分镜,你必须有足够的把握和底气,不然你跟他的沟通就会处于不对等。
G-但是做编辑的,大多数都是文字出身,怎么提高自己的视觉能力呢?
T-这确实是很多图画书编辑忐忑的一个问题。有一次我也是拿这个问题请教资深图画书编辑、也是原创图画书画家周翔老师,他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
他说图画书不是去欣赏单幅插图,是用连续画面去讲故事,作为编辑,最重要的是用文学的眼光去看画面情绪,表达是否连贯、充沛,而这正是学文学的人应该最擅长的,也是编辑对画家最重要的帮助。
G-在做原创绘本的过程中,编辑像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大清花饺子?
T-有人形容像是编导或者导演之类,但是我觉得,书当然是作家的作品,是画家的作品,它也是编辑的作品,因为有你的一些坚持,这本书也许改变了一种面貌,或者因为你的一些意见,能够决定一本书的方向。
没有哪一位作者
能代表原创绘本的最高水平
G-您有没有过因为坚持而让一本书呈现不同样貌的经历?
T-在做《不要和青蛙一起跳绳》的时候,最开始彭懿老师交给我稿子的时候,名字还叫《星期三妈妈》。拿到稿子后,我们编辑团队始终觉得好像哪里有点别扭,跟画家九儿讨论的时候,她也觉得不是很顺。
所以我们就跟九儿一起修改了这个故事,增加了一个跟青蛙跳绳的结尾,还起了一个名字叫《不要和青蛙跳绳》。
改完以后我们非常忐忑,因为彭懿老师也是特别知名的作者,多少人是看着他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成了图画书编辑。
后来在上海书展上,我们跟九儿一起拿着稿子去彭老师家里,说彭老师我们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听完彭懿老师问:“这个故事很熟,这谁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彭老师的一种幽默的表达。好在彭懿老师也觉得改得很好,后来他讲课,都会讲这个例子。他说这本书原来不是这样,编辑跟画家一起帮我改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G-我想起《亲爱的天才》里厄苏拉写给作家的信件,感觉她作为一个编辑,就像掌控一切的女皇,但您刚才讲述的故事,编辑其实也很小心翼翼。这是不是这也反映了国内原创绘本的现状,就是无论是哪一方,都没有绝对的权威?
T-你能说现在哪一位作者就是代表了中国图画书的最高水平吗?很难说,大家的原创作品都比较少。画家也是一样,他可能原来是画插画或者做平面设计的,也没有出版过几个作品。然后编辑也是,原来做引进,现在来开始做原创。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互相砥砺学习、摸索成长瑟兰迪斯。你说让我们编辑摆出女王的姿态,一个是做不到,然后也确实是我们能从作者画家身上学到很多。
G-您觉得这个状态未来会慢慢改变吗?
T-我觉得短期内应该还是这样吧,因为大家都是在成熟的过程中,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
像彭懿老师,他做原创图画书的尝试还是比较多的,但他也就固定跟几家出版社合作。你问他理由是什么,他会说没有那么多成熟的编辑团队能跟我合作。
G-你们是不是很喜欢和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来合作,类似《不要和青蛙跳绳》那样的操作?
T-我们开始做图画书的时候,我跟我的搭档商量的就是,不以名家为目标来做图画书,而是看作品适不适合做成图画书。
《乌龟一家去看海》的作者张宁完全就是一个素人,她是一个全职妈妈,学的也是石油专业,完全跟图画书不搭嘎的一个人。她当时投过来的稿子是布艺的,虽然故事并不成熟,但是我们觉得她这个创作形式非常独特,而且我们可以跟她一起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乌龟一家去看海》获得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
她是新人,我们当时也是新人,大概磨合了两年多这本书才出来。这本书也得了很多奖项,包括大家都认为比较权威的丰子恺奖。
我们后面做的《走出森林的小红帽》,作者韩煦也不是名家,她只是博洛尼亚大学学插画的学生,在博洛尼亚书展上把稿件交给我们,我们一看,就觉得可以出版。
《走出森林的小红帽》入围第五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海外版权已输出至多个国家
而且老实说,名家写过来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图画书,而且有时候跟名家沟通的难度会更大。
图画书的创作
和任何形式的创作不一样
G-但是现在市场上的原创图画书青岛潮汐表,占多数的还是名家创作的吧?
T-确实越来越多原来写文学作品的老师们,全都纷纷写图画书了。
这个怎么说呢,有的我觉得是顺理成章,像彭懿老师,他很早就研究和推广图画书了,但也是十几年之后才出了他的第一本图画书《妖怪山》。但是有一些老师,你可以看到他原来从来没有写过的图画书,甚至可能都没有读过几本,也出了图画书小僧空空。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说,他觉得出版新人新作,需要比较大的成本去宣传,而名家呢,随便出一本,总会有一些粉丝、读者会去买单。
但其实我们看了一些原创图画书,它只是有了图画书的样子,那个故事还是个童话故事,普通的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图画书的故事。
G-图画书的故事和儿童文学,有什么区别?
T-就像周翔老师说的,图画书最大的秘密在哪里?在前一页跟后一页的这个翻页的动作里。
所以我是觉得,图画书它是有一个自己讲述的节奏的,我从前面一页翻到下一页的时候,我要有那种翻页的期待,翻页的惊喜。
G-作者投稿过来的作品,通常都能达到翻页的惊喜吗?
T-大家看到图画书第一个反应就是图多字少,那还不容易嘛,我把它截成一段一段。但是其实翻页当中有没有惊喜,翻页是不是应该这样设计,没有考虑。
所以我说有好多作家投稿的时候,虽然他已经分好段落,但是那样就是合理的吗?其实不一定。
G-你们要求作者重新写这个故事,是要求他按照已经设置设计好的翻页改写,还是只要求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T-重写故事,就是把所有想要描绘、要表达的故事,完整写出来,完了我们再去考虑故事怎么进行分镜。
G-现在你们做原创图画书,投稿的比较多,还是约稿的比较多?
T-我们特别欢迎大家投稿,收到的稿件也非常多,但最终能被采纳或是出版的比例很低,所以还是主动约稿的多。
我们社最近办了一个婴幼儿文学奖“金波幼儿文学奖”,幼儿文学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办的幼儿文学评奖里边,各种题材都有的,既有童话又有童诗、散文、图画书,所以我们就多了一个来稿源的方式。
G-您觉得未来原创图画书的作者更多会是什么样的人?
T-不管他从前是做什么的,是素人也好,还是作家画家也好,他需要对图画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那就是图画书是不同于以往的创作经验的。
但是国外有很多年轻的作者,一出手就特别好。为什么?因为他们是读图画书长大的,创作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G-所以不是有一种说法,原创图画书要真正兴盛起来,是要等到从小读图画书的一代人长大,您认同这个说法吗八极武神?
T-是得有这样一个过程。你看今天很多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他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写32页或者48页,还有翻页为什么要这样,结尾为什么要这么处理。他需要一个重新认识,跟他以往的写作经验做区分。
可是对于读图画书长大的创作者而言,他不用去考虑这些,也没有这种障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店盈易。
G-您觉得现在图画书最缺什么?好的故事,好的表达,还是好的画面?
T-从我编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没有特别出彩的故事和创意,大多数时候我觉得就是读了一个小童话。
当然,可能从作家的角度看,他会觉得没有可信赖的编辑团队。
G-画家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吗?
T-中国画得好的画家也很多,只是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你会觉得他们跟作家的问题是一样的。特别是过去一直从事文学作品里插图的画家,用图画去讲故事的那个能力是需要去提升的。
G-国外比较成熟的童书出版社,做一本原创图画书,周期大概多长螨虫治疗?
T-不一定,但是如果作家的稿子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画家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状态,那样的话就会快。当然如果出版社也要去挖掘新人跟新人合作,那也需要一个融合的过程。
之前我去听《阿莫的生病日》的编辑的讲座,他说他从来不让他的作家和画家见面交流,作家交了稿以后,他觉得这个状态是适合做图画书的,就直接把稿子给到画家,然后画家可能跟他有一些交流,但是从来不跟作家有任何交流。
G-这种状态应该是作家和画家都对编辑高度信任。
T-对,创作一本图画书,编辑、作家、画家三个人的高度配合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但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我们三方都处在摸索的过程当中,还达不到那样的信任关系。
G-但未来的趋势一定如此吧?
T-是的,彼此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信任,这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编辑其实是跟作者一起成长的。
-END-
谷声熊童书研究所深度对话
儿童内容产业者
/童书创作人/
刘良鹏
/童书出版人/
猿渡静子 王菲菲 唐亚明
刘亚杨芳州郝广才
黄晓燕陈小齐
/童书翻译、版权人/
王星
/阅读机构/
俞富良
/亲子媒体/
三川玲丹妈
/阅读推广人/
杨政
龚晗倩
如果你也是儿童内容产业从业者
或者特别关注国内外儿童内容产业的发展
欢迎投稿巴泽特,欢迎推荐采访人
微信联系 小巷 xw747395632
还有,
记得关注谷声熊童书研究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