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乐毅伐齐
战国时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进攻齐国的战役。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给乐毅,乐毅率领燕、秦、魏、韩、赵五国联军伐齐,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之后,其他各国皆罢兵,而乐毅独率燕军追击,攻入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旧临淄)。乐毅因功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齐湣王逃至莒(今山东莒县),为楚将所杀。乐毅在齐五年,攻下七十余城,皆划为燕国郡县。
胡服骑射
中国古代一次重要的军事改革。指汉人穿匈奴人的紧身服装学习骑马作战。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不顾朝野非议,带头抛弃笨拙的宽袍大褂,身穿紧身轻便的“胡服”,跃马引弓,学习骑射,使赵国的军队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胡服骑射”在我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次军服的改革,也是作战方式的改革,是第一次将车战改为骑战。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围韩上党郡,上党郡守冯亭以地献于赵,秦军又大举攻赵。赵派廉颇为将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不得不坚壁以待达三年之久。秦用反间计促使赵撤换廉颇而代之以赵括。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血色修道院 ,一改坚守原则,悉力进攻秦军。秦将白起佯败,诱使赵括追击,然后派两支奇兵抄袭赵军后路,分割包围,两军大战数十日,赵军突围不成而大败,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余万被俘。从此,金熙秀赵国势力渐衰。
郑国渠
韩人郑国为秦兴建的水利工程。战国时,韩国闻听秦国好兴土木,就想把其国力削弱,使其不能东伐。于是便派水工郑国往秦,为其修渠。郑国至秦,说秦王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渠修一半,秦觉韩国之谋,欲杀郑国。郑国说:“我来本意确为弱秦,但渠成却使秦得利。”秦以为然,使其完渠。渠成,用注填阏之水,溉泽鹵之地4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年无不收。秦国亦因之富强,最终兼并诸侯。因命此渠为郑国渠。
蚁鼻钱
中国古铜币名。流通于战国时期的楚国等地。曾长期保持其独立体系。形如背面磨平的贝壳。面有文字。最常见一种似为古文“贝”字,象人的面部形态,俗称“鬼脸钱”,或“鬼头钱”。另一种文字有多种释文:“各六朱”、“各一朱”,或“降率”、“五铢”,因笔画象一只蚂蚁,加之两口象鼻孔,故名蚁鼻钱。重二至五克不等。流通范围随楚国疆域扩及于中原的陈、蔡、宋、鲁等地。
刀币
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由生产工具削演变而成。种类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状,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谭邦刀、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名称。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秦始皇统一币制时废。新莽曾铸错刀和栔刀海陆丰虎狮, 形状已不同于先秦刀币。
百家争鸣
对春秋战国时代学术繁荣,自由论辩盛况的形容。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百家”极言其多,主要有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争鸣”指自由论辩龙博小说网,各抒己见。各个学派围绕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法制度以及各种政治主张等问题克劳萨,展开争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诸子辈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由齐桓公时设立,经过威王,至宣王时期最盛。稷下学宫招揽天下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平庄吧,成为各学派荟萃中心。淳于髡、慎到、鲁仲连、荀况等曾期会于此。稷下学宫的设立陈辰全明星,对当时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孟子
孟子,名柯,战国中期邹人。孟子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倡性善、仁政之说,阐修身养性之功,申民贵君轻之义,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儒学的成熟、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受到后世的尊崇,但他在世时却不见用于世。晚年他退居讲学,与弟子万章等人著《孟子》七篇。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访列国,并任齐国樱下学宫祭酒和楚的兰陵县令。他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人性本恶,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荀子认为天与人事无关。人类可以顺应和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他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荀子》一书中。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耽老富贵论坛,楚国人刘大卯,约与孔子同时,是道家的创始人。其著作《老子》探讨了儒、墨所忽略的宇宙本原的问题,提出了“道”的哲学范畴,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一书中有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把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关系过分夸大认为事物发展仅仅是简单的循环从而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
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名周。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庄子同样认为“道”是宇宙本原,并且更强调“道”的主观性和不可知性。其相对主义思想也更加强烈,几乎抹杀了一切对立事物的界限。由此他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做到愚昧全真和心灵的消极自由。其思想对后世中国社会影响很大。
墨家
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提倡“兼爱”,又主张“非攻”。政治上,墨家提出“尚贤”。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主张‘节用”。其世界观的迷信色彩较重。墨家的信徒人数很多,他们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带有宗教和苦行的色彩,战国时期社会影响相当大。
韩非
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在政治上韩非提倡“法”、“术”、“势”并用。法,指政策法令,他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明法令、设刑罚,强调“法不阿贵”。术,指君主驾驭官吏的办法和政治斗争策略。势,就是权力。韩非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套对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孙膑
战国时期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齐国人小林初花,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认为寡可胜众,弱可胜强;强调进攻战略和灵活运用战法;重视城邑的攻取和阵法的运用。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
《世本》
是根据先秦史官纪录和部分历史档案资料编辑整理而成的史书,约写成于战国末年。其内容主要是记述从黄帝到春秋间的帝王、诸侯和卿大夫的氏姓、世系,同时也记述其居处、制作、溢法等。该书打破了古史记事记言的格局,开创了分专题记述的新体例。原书在宋代已佚,今本乃清人的辑本。
《左传》
又称《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左传》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悼公四年。此书对东周王室和各主要诸侯国的盛衰兴亡,对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和军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此外,还保存了一些夏商西周的事迹和传说。是研究春秋史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竹书纪年》
晋代时出土于战国魏墓中,是战国中叶魏国人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通史著作。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中叶。对于订正以《史记》为代表的其他文献的某些错误,弥补其他书记载的缺漏,具有重要的价值。今传《竹书纪年》有古本、今本之别。
《国语》
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共21卷,依“先王室而后列国,先诸夏而后蛮夷”的顺序编次而成。其记事上起西周祭公谏穆王征犬戎,下迄晋国智氏之灭,首尾共400余年,但基本上以记春秋时史事为重点。
《战国策》
原名《国策》,非一时一人之作,战国末年初辑集成书,后经刘向重新整理编次,定为今名。今本共33卷,内容为各国说客辩士的策谋权变,同时结合了重大史事,可以由此看出战国史的重大问题。其书没有年月的记载,甚至连论说者也不详,多浮夸之辞,还有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之误,所以,不能算是一部完整而可信的史书。。
《战国纵横家书》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过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可据此辨别《战国策》有关史料的真伪,并纠正《史记·苏秦列传》的错误。书中有11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
屈原与《离骚》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楚国人。他因为主张改革,遭到守旧派大臣的陷害,被放逐到江南,后投泪罗江而死。屈原是楚辞的奠基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叙身世、理想以及因参与改革而受谗被疏的过程,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了诗人被疏后的不懈追求和最终选择。《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杰作。
《甘石星经》
战国时期,齐国的甘德著《天文星占》8卷,魏国的石申著《天文》8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为《甘石星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司南
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于是利用磁石制成一种正方向、定南北的仪器,称为“司南”。司南形状像一把汤匙,在刻有方向的盘子中有一根长柄和光滑的圆底。只要转动柄,长柄所指的方向便是南方。是指南针的前身。
《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一说为西汉时期)著名医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各九篇。《素问》主要论述脉理和病因,《灵枢》主要论述经络和针刺。书中记载了当时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并提出了血液循环的概念。
《考工记》
记载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的重要著作之一。《考工记》内容涉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乐器、兵器等制作工艺及城市、房屋的设计规范,并总结了工匠作业中有关数学、力学、声学方面的知识。书中对六种不同成分的铜锡合金及其用途的叙述,是世界上关于合金成分研究的最早记录。
五经
即《诗》、《书》、《礼》、《易》、《春秋》。《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书》,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记述了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有《经》和《传》两部分。《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17篇。《春秋》是孔子在鲁国《春秋》的基础上修成的,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一前481)间242年的重要史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睡虎地秦简15南大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一千一百五十五枚秦地竹简。简长在二十三至二十七点八厘米之间,字迹为毛笔墨书秦隶,较为清晰。它记载了一批秦代的法律和文书,秦昭王元年(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 的军政大事、以及 《日书》等卜筮一类书籍。对研究秦代的官制、土地制度、徭役制度、刑罚制度、租税制度、财政出纳制度等,具有重大意义,也是研究秦代人口史的重要文献。1978年文物出版社整理、注释、出版了 《睡虎地秦基竹简》。
里耶秦简
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的秦简,有3000多枚,约有20余万字。是秦县级政府的部分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研究秦王朝地方政权的一个标本。里耶秦简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秦行政的具体运作,而且由此可以窥见秦严格而高效的管理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称“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实际上设而不置;御史大夫掌监察战王商妃,同时又为副相。三公互不统属,相互牵制。三公以下设分管具体事务的官吏,统称“九卿”。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概不世袭,保证了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三公九卿制的实施,确保了皇帝的最高统治权。
郡县制
郡县制是秦汉时期的地方制度。秦始皇废分封而行郡县制。分全国为 36 郡,秦末则增至 40 余郡,汉承秦制。郡设郡守,掌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军事,又设郡监,是隶属于御史大夫的特殊官吏人蛇恋,掌监察;县设县令(长),掌一县政事,县尉掌军事,县丞掌司法。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机构,负责教化、治安、征收赋税、组织生产等。郡县制的建立,有利于国家统一。
使黔首自实田
秦始皇在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发布的一道土地法令。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自己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量,如实向国家呈报,国家对其土地所有权予以承认,并加以保护。这个法令的推行,使土地私有制法典化,有助于促进地主经济的发展。
终始五德说
战国齐人以阴阳五行推演政治更替及王朝兴亡的政治学说。其基本思想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循环不已,每一朝代属于某一“德”,并按“五德”相生相克的次序替代。秦统一后接受始终五德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以此为秦朝统治寻找依据。其后,更名河水为“德水”,以冬十月为岁首,色尚黑,度以六为名楚轶男,音尚大吕,为政尚法。秦朝终始五德说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秦朝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并对后世王朝产生影响。
书同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李斯为丞相,实施 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统一文字。在此 之前,各国文字互有差异,严重阻碍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李斯针对这一情况,以小篆为标准,颁布了统一文字的规 定,为我国文字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焚书坑儒
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焚书坑儒事件是由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的争论引起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在朝廷宴会上反对郡县制度,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不属于博士官所藏的《诗》、《书》及百家语限期烧毁;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有些儒生和方士对始皇焚书不满,说他“专任狱吏”、“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等。始皇闻知派御史查究,次年先后逮捕了460多名儒生、方士,全部在咸阳坑杀。“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猎人海力布,使得先秦许多重要文献古籍都被付之一炬。。
五尺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拆毁战国时期各国在边境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西南地区与中原的了联系,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五尺宽的道路)。五尺道的修建,加强了与西南各地的联系。
沙丘之变
秦朝赵高、胡亥密谋夺取皇位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境内)时,暴病身亡,遗嘱立戍边的长子扶苏为太子继位。赵高等合谋篡改遗诏,立次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伪诏赐扶苏自杀,并伪造罪名诛杀蒙恬等大批军政大臣,撤换地方官员。巩固了秦二世的地位。史称这次夺权活动为“沙丘之变”。
张楚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建立的政权。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薪县大泽乡起义。起义军很快攻下薪县。接着挥戈西进,连下数城。攻下陈县后,陈胜被推举为王,称张楚王,吴广为假王。起义军以陈为都城,建立了“张楚”农民政权。
楚汉战争
秦末刘邦和项羽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前206年,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划地分封了17个王。前205年春,刘邦利用项羽率兵北上之机,率领不满项羽的五诸侯兵56万人,挥兵东向,攻占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急领精兵3万回师,刘邦战败,退守荥阳。刘邦采陈平反间计,使项羽与部下不和,摆脱困境。前204年夏,刘邦攻占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据有屯积充足粮食的敖仓,军心大振。并联络各地力量,四面包围项羽。前203年秋,项羽兵疲粮绝,被迫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次年,刘邦乘项羽撤兵之机全力追击,并约韩信、彭越合围。项羽败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不久在乌江(今安徽知县东北)自刎。于是刘邦即帝位,建立汉朝。
项羽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梁之侄。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时随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兵响应。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之巨鹿,他率军往救,一举摧毁秦军主力。然后进据咸阳,烧宫室、杀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其所封汉王刘邦进行了长达五年的争霸战争,为刘邦所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自刎。
约法三章
汉高祖在楚汉之争中所定临时法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先项羽而入咸阳,采纳了樊哙、张良的建议,宣布废除秦苛法,仅以“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为律,史称“约法三章”。这一临时法律在当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刘邦也因此得到了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鸿门宴
古代一次著名宴会。是楚汉之争中项羽谋图在鸿门宴刺杀刘邦的事件。泰末赢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据守函谷关,以拒项羽率军西进。项羽对刘邦抢功先占咸阳不满,率40万大军闯关至戏(今陕西临潼东北),屯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离刘邦驻地灞上仅40里,准备消灭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他调解,以作缓兵之计。后经项羽叔父项伯调停,项羽准备取消这一计划。刘邦亲赴鸿门拜谢。晏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意欲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身护刘邦。后因刘邦部将樊哙执盾带剑闯入,刘邦方得机脱险, 回到灞上。这次宴会史称鸿门宴。
乐毅伐齐
战国时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进攻齐国的战役。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给乐毅,乐毅率领燕、秦、魏、韩、赵五国联军伐齐,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之后,其他各国皆罢兵,而乐毅独率燕军追击,攻入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旧临淄)。乐毅因功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东南),号昌国君。齐湣王逃至莒(今山东莒县),为楚将所杀。乐毅在齐五年,攻下七十余城,皆划为燕国郡县。
胡服骑射
中国古代一次重要的军事改革。指汉人穿匈奴人的紧身服装学习骑马作战。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不顾朝野非议,带头抛弃笨拙的宽袍大褂,身穿紧身轻便的“胡服”,跃马引弓,学习骑射,使赵国的军队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胡服骑射”在我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次军服的改革,也是作战方式的改革,是第一次将车战改为骑战。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围韩上党郡,上党郡守冯亭以地献于赵,秦军又大举攻赵。赵派廉颇为将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在秦强赵弱的形势下,不得不坚壁以待达三年之久。秦用反间计促使赵撤换廉颇而代之以赵括。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血色修道院 ,一改坚守原则,悉力进攻秦军。秦将白起佯败,诱使赵括追击,然后派两支奇兵抄袭赵军后路,分割包围,两军大战数十日,赵军突围不成而大败,赵括被射死,赵军四十余万被俘。从此,金熙秀赵国势力渐衰。
郑国渠
韩人郑国为秦兴建的水利工程。战国时,韩国闻听秦国好兴土木,就想把其国力削弱,使其不能东伐。于是便派水工郑国往秦,为其修渠。郑国至秦,说秦王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渠修一半,秦觉韩国之谋,欲杀郑国。郑国说:“我来本意确为弱秦,但渠成却使秦得利。”秦以为然,使其完渠。渠成,用注填阏之水,溉泽鹵之地4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年无不收。秦国亦因之富强,最终兼并诸侯。因命此渠为郑国渠。
蚁鼻钱
中国古铜币名。流通于战国时期的楚国等地。曾长期保持其独立体系。形如背面磨平的贝壳。面有文字。最常见一种似为古文“贝”字,象人的面部形态,俗称“鬼脸钱”,或“鬼头钱”。另一种文字有多种释文:“各六朱”、“各一朱”,或“降率”、“五铢”,因笔画象一只蚂蚁,加之两口象鼻孔,故名蚁鼻钱。重二至五克不等。流通范围随楚国疆域扩及于中原的陈、蔡、宋、鲁等地。
刀币
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由生产工具削演变而成。种类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状,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谭邦刀、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名称。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秦始皇统一币制时废。新莽曾铸错刀和栔刀海陆丰虎狮, 形状已不同于先秦刀币。
百家争鸣
对春秋战国时代学术繁荣,自由论辩盛况的形容。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百家”极言其多,主要有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争鸣”指自由论辩龙博小说网,各抒己见。各个学派围绕天道观、认识论、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法制度以及各种政治主张等问题克劳萨,展开争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诸子辈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故称稷下。由齐桓公时设立,经过威王,至宣王时期最盛。稷下学宫招揽天下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平庄吧,成为各学派荟萃中心。淳于髡、慎到、鲁仲连、荀况等曾期会于此。稷下学宫的设立陈辰全明星,对当时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孟子
孟子,名柯,战国中期邹人。孟子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倡性善、仁政之说,阐修身养性之功,申民贵君轻之义,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儒学的成熟、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受到后世的尊崇,但他在世时却不见用于世。晚年他退居讲学,与弟子万章等人著《孟子》七篇。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访列国,并任齐国樱下学宫祭酒和楚的兰陵县令。他主张以“礼”治国。认为人性本恶,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荀子认为天与人事无关。人类可以顺应和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他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荀子》一书中。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耽老富贵论坛,楚国人刘大卯,约与孔子同时,是道家的创始人。其著作《老子》探讨了儒、墨所忽略的宇宙本原的问题,提出了“道”的哲学范畴,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一书中有比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把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关系过分夸大认为事物发展仅仅是简单的循环从而走向相对主义。
庄子
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名周。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庄子同样认为“道”是宇宙本原,并且更强调“道”的主观性和不可知性。其相对主义思想也更加强烈,几乎抹杀了一切对立事物的界限。由此他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做到愚昧全真和心灵的消极自由。其思想对后世中国社会影响很大。
墨家
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提倡“兼爱”,又主张“非攻”。政治上,墨家提出“尚贤”。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主张‘节用”。其世界观的迷信色彩较重。墨家的信徒人数很多,他们内部有严密的组织,带有宗教和苦行的色彩,战国时期社会影响相当大。
韩非
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在政治上韩非提倡“法”、“术”、“势”并用。法,指政策法令,他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明法令、设刑罚,强调“法不阿贵”。术,指君主驾驭官吏的办法和政治斗争策略。势,就是权力。韩非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套对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孙膑
战国时期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齐国人小林初花,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认为寡可胜众,弱可胜强;强调进攻战略和灵活运用战法;重视城邑的攻取和阵法的运用。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
《世本》
是根据先秦史官纪录和部分历史档案资料编辑整理而成的史书,约写成于战国末年。其内容主要是记述从黄帝到春秋间的帝王、诸侯和卿大夫的氏姓、世系,同时也记述其居处、制作、溢法等。该书打破了古史记事记言的格局,开创了分专题记述的新体例。原书在宋代已佚,今本乃清人的辑本。
《左传》
又称《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丘明所撰。《左传》以《春秋》为纲,博采各国史事,编次成书。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悼公四年。此书对东周王室和各主要诸侯国的盛衰兴亡,对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和军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此外,还保存了一些夏商西周的事迹和传说。是研究春秋史最重要的文献资料。
《竹书纪年》
晋代时出土于战国魏墓中,是战国中叶魏国人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通史著作。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中叶。对于订正以《史记》为代表的其他文献的某些错误,弥补其他书记载的缺漏,具有重要的价值。今传《竹书纪年》有古本、今本之别。
《国语》
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共21卷,依“先王室而后列国,先诸夏而后蛮夷”的顺序编次而成。其记事上起西周祭公谏穆王征犬戎,下迄晋国智氏之灭,首尾共400余年,但基本上以记春秋时史事为重点。
《战国策》
原名《国策》,非一时一人之作,战国末年初辑集成书,后经刘向重新整理编次,定为今名。今本共33卷,内容为各国说客辩士的策谋权变,同时结合了重大史事,可以由此看出战国史的重大问题。其书没有年月的记载,甚至连论说者也不详,多浮夸之辞,还有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之误,所以,不能算是一部完整而可信的史书。。
《战国纵横家书》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过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可据此辨别《战国策》有关史料的真伪,并纠正《史记·苏秦列传》的错误。书中有11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
屈原与《离骚》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楚国人。他因为主张改革,遭到守旧派大臣的陷害,被放逐到江南,后投泪罗江而死。屈原是楚辞的奠基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叙身世、理想以及因参与改革而受谗被疏的过程,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了诗人被疏后的不懈追求和最终选择。《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杰作。
《甘石星经》
战国时期,齐国的甘德著《天文星占》8卷,魏国的石申著《天文》8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为《甘石星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司南
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于是利用磁石制成一种正方向、定南北的仪器,称为“司南”。司南形状像一把汤匙,在刻有方向的盘子中有一根长柄和光滑的圆底。只要转动柄,长柄所指的方向便是南方。是指南针的前身。
《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一说为西汉时期)著名医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各九篇。《素问》主要论述脉理和病因,《灵枢》主要论述经络和针刺。书中记载了当时有关人体解剖的知识,并提出了血液循环的概念。
《考工记》
记载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的重要著作之一。《考工记》内容涉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乐器、兵器等制作工艺及城市、房屋的设计规范,并总结了工匠作业中有关数学、力学、声学方面的知识。书中对六种不同成分的铜锡合金及其用途的叙述,是世界上关于合金成分研究的最早记录。
五经
即《诗》、《书》、《礼》、《易》、《春秋》。《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书》,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记述了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有《经》和《传》两部分。《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17篇。《春秋》是孔子在鲁国《春秋》的基础上修成的,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一前481)间242年的重要史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睡虎地秦简15南大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一千一百五十五枚秦地竹简。简长在二十三至二十七点八厘米之间,字迹为毛笔墨书秦隶,较为清晰。它记载了一批秦代的法律和文书,秦昭王元年(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 的军政大事、以及 《日书》等卜筮一类书籍。对研究秦代的官制、土地制度、徭役制度、刑罚制度、租税制度、财政出纳制度等,具有重大意义,也是研究秦代人口史的重要文献。1978年文物出版社整理、注释、出版了 《睡虎地秦基竹简》。
里耶秦简
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出土的秦简,有3000多枚,约有20余万字。是秦县级政府的部分档案,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研究秦王朝地方政权的一个标本。里耶秦简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秦行政的具体运作,而且由此可以窥见秦严格而高效的管理制度。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称“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实际上设而不置;御史大夫掌监察战王商妃,同时又为副相。三公互不统属,相互牵制。三公以下设分管具体事务的官吏,统称“九卿”。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概不世袭,保证了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三公九卿制的实施,确保了皇帝的最高统治权。
郡县制
郡县制是秦汉时期的地方制度。秦始皇废分封而行郡县制。分全国为 36 郡,秦末则增至 40 余郡,汉承秦制。郡设郡守,掌政务,郡尉辅佐郡守,掌军事,又设郡监,是隶属于御史大夫的特殊官吏人蛇恋,掌监察;县设县令(长),掌一县政事,县尉掌军事,县丞掌司法。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机构,负责教化、治安、征收赋税、组织生产等。郡县制的建立,有利于国家统一。
使黔首自实田
秦始皇在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发布的一道土地法令。法令规定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自己实际占有的土地数量,如实向国家呈报,国家对其土地所有权予以承认,并加以保护。这个法令的推行,使土地私有制法典化,有助于促进地主经济的发展。
终始五德说
战国齐人以阴阳五行推演政治更替及王朝兴亡的政治学说。其基本思想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循环不已,每一朝代属于某一“德”,并按“五德”相生相克的次序替代。秦统一后接受始终五德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以此为秦朝统治寻找依据。其后,更名河水为“德水”,以冬十月为岁首,色尚黑,度以六为名楚轶男,音尚大吕,为政尚法。秦朝终始五德说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秦朝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并对后世王朝产生影响。
书同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李斯为丞相,实施 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统一文字。在此 之前,各国文字互有差异,严重阻碍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李斯针对这一情况,以小篆为标准,颁布了统一文字的规 定,为我国文字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焚书坑儒
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焚书坑儒事件是由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的争论引起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在朝廷宴会上反对郡县制度,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不属于博士官所藏的《诗》、《书》及百家语限期烧毁;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有些儒生和方士对始皇焚书不满,说他“专任狱吏”、“贪于权势”、“乐以刑杀为威”等。始皇闻知派御史查究,次年先后逮捕了460多名儒生、方士,全部在咸阳坑杀。“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猎人海力布,使得先秦许多重要文献古籍都被付之一炬。。
五尺道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拆毁战国时期各国在边境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西南地区与中原的了联系,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五尺道”(五尺宽的道路)。五尺道的修建,加强了与西南各地的联系。
沙丘之变
秦朝赵高、胡亥密谋夺取皇位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至沙丘(今河北广宗境内)时,暴病身亡,遗嘱立戍边的长子扶苏为太子继位。赵高等合谋篡改遗诏,立次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伪诏赐扶苏自杀,并伪造罪名诛杀蒙恬等大批军政大臣,撤换地方官员。巩固了秦二世的地位。史称这次夺权活动为“沙丘之变”。
张楚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建立的政权。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薪县大泽乡起义。起义军很快攻下薪县。接着挥戈西进,连下数城。攻下陈县后,陈胜被推举为王,称张楚王,吴广为假王。起义军以陈为都城,建立了“张楚”农民政权。
楚汉战争
秦末刘邦和项羽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前206年,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划地分封了17个王。前205年春,刘邦利用项羽率兵北上之机,率领不满项羽的五诸侯兵56万人,挥兵东向,攻占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急领精兵3万回师,刘邦战败,退守荥阳。刘邦采陈平反间计,使项羽与部下不和,摆脱困境。前204年夏,刘邦攻占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据有屯积充足粮食的敖仓,军心大振。并联络各地力量,四面包围项羽。前203年秋,项羽兵疲粮绝,被迫与刘邦约定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次年,刘邦乘项羽撤兵之机全力追击,并约韩信、彭越合围。项羽败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不久在乌江(今安徽知县东北)自刎。于是刘邦即帝位,建立汉朝。
项羽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项梁之侄。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时随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兵响应。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之巨鹿,他率军往救,一举摧毁秦军主力。然后进据咸阳,烧宫室、杀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其所封汉王刘邦进行了长达五年的争霸战争,为刘邦所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自刎。
约法三章
汉高祖在楚汉之争中所定临时法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先项羽而入咸阳,采纳了樊哙、张良的建议,宣布废除秦苛法,仅以“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三条为律,史称“约法三章”。这一临时法律在当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刘邦也因此得到了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鸿门宴
古代一次著名宴会。是楚汉之争中项羽谋图在鸿门宴刺杀刘邦的事件。泰末赢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据守函谷关,以拒项羽率军西进。项羽对刘邦抢功先占咸阳不满,率40万大军闯关至戏(今陕西临潼东北),屯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离刘邦驻地灞上仅40里,准备消灭刘邦。刘邦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他调解,以作缓兵之计。后经项羽叔父项伯调停,项羽准备取消这一计划。刘邦亲赴鸿门拜谢。晏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意欲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身护刘邦。后因刘邦部将樊哙执盾带剑闯入,刘邦方得机脱险, 回到灞上。这次宴会史称鸿门宴。